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自考网 > 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2)

来自:河南自考网
时间:2020-09-17


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本章导读: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做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大区还可以继续细分出一些自然区域,而且三个大的自然区的划分,既适宜于现代,也适宜于古代。实际上,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在古代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禹贡》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先秦时期。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充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间的黄河)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除此之外,《禹贡》还详细记载了各州的土壤肥瘠、物产和植被情况,显示了当时对范围广大的局部中国地理自然条件的认识,基本是准确的。不过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在地理上自成一体的区域尚没有涉及。它们是浙闽一带的丘陵地区,有珠江水系贯注其间的岭南地区、西南云贵多山多水的高原地区,河西走廊及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这些《禹贡》尚未道及的地区,在后代逐渐进人中华文化的范围,成为中华文化下的地域文化区域。
上述划分,只是大概,如果再细加区别,每一个大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更多小的地理环境。在这样一个地理条件千变万化的广大空间里,地域文化的多样分布是必然的。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韩非子·五蠹》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这可以视为环境对人心态、习俗的决定性影响。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江南名郡苏杭并称,然苏州及各县富家,各有亭馆花木之胜,今杭州无之,是杭俗之俭仆愈于苏也。湖州人绝不种牡丹,以花时有事蚕桑、亲朋不相往来,无暇及此也。”这段文字,又提供了天时制约风俗的好例子。但是,如果认为地利优厚就一定文化发达,那就错了。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只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灿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灿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以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以明清鼎盛一时晋商崛起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内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此类推,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也大体属于得天独厚一类。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只,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厂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都以一定的山川条件为依托。秦占据着《禹贡》中的雍州;楚以古荆州州为发达的基地,春秋以来崛起于古扬州的吴越之国,终因地理上的原因被楚吞并;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洛,即所谓三河之地;赵广有晋北冀中,冀中平原则是它的中心;;魏前期的中心在晋南的汾水和洓水交汇地带,后期则因秦的逼迫而移至春秋时期的郑卫一带;齐国始终雄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的建设运动。李悝在魏国的早期,针对着魏国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杂戎狄之俗又沃野千里的秦国则大力开垦着土地,发展小农,以实现着“驱农归战”的目标;老牌的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处在与北方游牧人群交战前沿的赵国,利用他们的战争经验,进行了军事改制,即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阶段。没有哪一次的变革成功,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的条件和本地人们的生活经验。那一时代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的思想文化的鲜明特色。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即便是那里的法家人物如管子,也与三晋法术之士有明显不同。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是那样的浪漫,诗人是那样的深怀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么深人的对本土地利、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得太好。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在他乡创造的业绩,也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唐宋以来,中国各地有不少所谓的“状元乡”、“文化县”,政治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因为一些地方先贤的榜样作用。可以举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明清以来有所谓的“桐城派”,方氏、姚氏几代都有文章高手。那个地方,土地资源不足,距南京又近,交通也方便,外出谋生的人较多。但这种情况的地区并非仅桐城一个县,外出谋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義的影响,徽州一带崇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此外清代经学还有一些以地域命名的所谓“吴学”、“扬州之学”等等,都与典型人物流风所及密切相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区域文化,做得还很不够,此处的描述也只是粗线条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
如上所述,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思想、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而且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带有强烈的原创色彩,与后来王朝政府推行统一的文教政策下的地域文化有较大不同。这种原创的特色,保持了很长时间。到秦汉王朝实施文化的“大一统”时,仍然清晰可鉴。相当全面地描绘了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进而论述各地的地域文化习俗。这四个地区是^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的一条斜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司马迁指出,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大量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三分之一,但量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包括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地区,司马迁称之为河东、三河之地。这里历来是先王都城所在地区,地狭人多,风俗俭啬;晋北一带,民风剽悍。再往东就是附近的中山之地,这里也是地少人多,又有商朝末年的遗俗,所以那里民风狷急,“仰机利而食”。男人喜欢相聚游戏,慷慨悲歌,激动起来就互相攻击甚至去盗挖坟墓;做倡优的也特别多。女人则喜欢鸣琴鼓瑟,到富贵人家去“游媚”。

邯郸是黄河、漳水之间的一大都会,司马迁说那里的交通方便,各地风俗都有体现,南与郑、卫风俗相近,有桑间濮上之风;东接梁(今商丘一带)、鲁,也感染了尚气节的礼俗;另外,任侠尚气也是这里的特色。燕是渤海、碣石间的都会,因处边地,民风刁悍。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齐国风俗宽缓阔达,足智慧,好议论,不喜群斗,却善劫持他人,有泱泱大国之风。鸿沟以东是梁、宋之地,这里也有先王遗风,多厚重君子,虽无山川之饶,但也能以勤俭积财。楚地,司马迁一分为三,即西楚、东楚、南楚。西楚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和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此地民风傈轻,容易发怒,不善积财。今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是东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南楚包括今江西、安徽、湖南、广州一些地区,风俗大体类似西楚,所不同的是这里有丰富的木材和矿产,番禺(今广州附近)还有珠宝、犀角等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记》的论述中,南方的经济文化是相对落后于北方的。经过南北朝数百年的开发,到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改观。例如原来属于“东楚”的隋朝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人物本盛,小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和“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荟萃一方人文、物产的都会。不仅南方在变化、北方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许多地区的风俗也有新的变化。例如豫州郡的河南、荥阳、梁、南阳诸郡,旧俗是“邪僻傲荡”,“今则好商稼穑,其风皆变于古”,“南阳,古帝乡、捂绅所出,自三方鼎立,地处边疆,戎马所萃,失其旧俗”。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人,而改变习俗,如汉中地区,《隋书·地理志》说那里“好祀鬼神”,“尊崇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同样佛教的大规模传人和道教的发展,也使许多地区深深打上宗教的烙印。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数中。外在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引以为骄傲、浸人人群意识深处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o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泉州、明州以及近代以来的上海、天津等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是有道理的,因为那里得风气之先。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同时,在一个地域广阔的社会里,又不可能没有地域文化的广布。那么,起主导作用的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而且也是在不断的吸收、变化中,保持它正统地位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例如儒学,有鲁国之儒,有齐国之儒,也有三晋、楚地之儒,所重的儒术各有偏向,正是在这地域性的分派的发展中,儒学走向内涵的丰富。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呈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他们在为同一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誉感。不仅是京城,而且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例如,《尚书》的传承,因为秦朝的文化政策,在秦汉之际曾有断绝的危险,但“礼失而求诸野”,赖着齐鲁之地对儒学的钟情,还是将许多内容保存下来了。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不是特例。再如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人北方边地部族人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近代追求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固然是受西方影响,但来自南方开化较早地区的仁人志士的奋斗,也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以上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的内容,如需更多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自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3)
下一篇
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1)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自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自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自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