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本章导读: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该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特征,认真领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密切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单选、多选]“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这个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天人交胜”是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的观点。“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
[简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
(1)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2)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促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单选、名词解释]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名词解释]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地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简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说法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
(2)“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
(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
(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简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