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本章导读: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该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特征,认真领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密切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多选]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简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单选]东汉时期,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南北朝时,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创立全真派。
[多选]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单选、多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苦、集、灭、道。
[单选]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人中国。
[简答]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论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的表现。
宋明理学是儒、佛、道融合造就成的新儒学,它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传统儒家本来是讲心性的,隋唐佛教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性化、本体化、从而形成了佛教特有的心性理论。他们认为,人的本体即是人自身的本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统一起来讲求佛性,就有了成佛的根据。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人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有明显的宗教功能。再者,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此而提出的修行方法便是由“修心养性”转向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o理学家们强调与与实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