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本章导读: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状况和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贡献,明确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认识中国的语言文字观念、制度和利用汉语汉字特点形成的文化事项,掌握汉语汉字的特点。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论述]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1)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足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其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3)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4)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简答]文字产生的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创造工具的能力。
[多选]我国古代的“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述]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而且,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
[单选]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至少有80多种。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24个。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单选、名词解释]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简答]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及其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点的原因。
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语文平等对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简答]汉语的特点。
(1)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2)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从单音词到双音词的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3)从语法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简答]汉字的特点。
(1)就汉字构造形体的依据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一语素文字。
(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