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本章导读: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地域广大带来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单选]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的地方是山西。
[单选、多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用的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东北平原。
[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2)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名词解释]方志时期:明清两朝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名词解释]仪器观测期: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简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的关系及原因。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
[多选、论述]“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追求统一总是占主导的倾向。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不断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要求他们承认周王的合法地位。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单选]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
[论述]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人群都有一个南方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陷于战争、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人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简答]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始于元明清时期的原因。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经过这样的阶段进人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阶段。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南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