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本章导读: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地域广大带来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
[单选]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简答]古代保护环境的措施。
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
(1)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渔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着“以时”的观念在内。
(2)政府会下发有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的诏令。
(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乱砍滥伐的危害。
(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5)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6)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简答]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三大成就及体现的劳动人民精神。
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名词解释]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单选]唐宋以后的粮食生产中心,一开始是在江浙,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新说。
[论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但以公元10世纪为界,此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并不严重,基本上是稳定的、安流的。但以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这样就加重了黄河水土的流失。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了地上悬河,使得黄河流域的水灾从总体上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另外,与黄河可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人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总之,黄河、淮河由利河变变成害河,固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