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章导读: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古代中国文化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多选、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朝廷设置的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多选]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论述]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
(1)在东亚出现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
(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如胡服、胡床、胡乐等在长安特别流行。
(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出现不久即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4)唐朝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单选、多选]佛教在唐代达到了极盛的局面,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名词解释]“荫子”之制:是宋代的一种特殊的补官制度。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称为“荫子”之制,不仅可以“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姓亲戚。
[名词解释]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简答]唐朝实施两税法的作用。
(1)两税法的实施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
(2)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3)两税法的实施从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富人和穷人的负担,从而促使唐宋之际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简答]中唐以后,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
中唐以后,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
(1)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记载中得到印证。
(2)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
(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
[单选]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
[单选]唐代前期陶瓷制造业中心在北方,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
[单选]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来白话小说之祖。
[单选]温州是南戏的发祥地。
[多选]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三个高潮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单选]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
[单选、多选]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理学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以上就是河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部分考点串讲的内容,考生如需获取更多自考学习资料可以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点击领取。